粮食折合水 邹蓝
这是一个月前发表的的专栏
最近,也就是2014年10月中旬,外电说,南水北调的水,一路一千多公里,到天津可能因为含有沿途的污染,到了天津可能也没法用。这个是大问题。而且到天津和到北京也没有原则区别,就是y字母的两叉,或者衣服叉子的两叉一样,有什么原则上的不同吗?
真要是调到北京天津能用,倒算是苦旱逢甘霖,上千亿花得还算有点值。要是水到地头还需要处理才能用,那得增加多少成本,增加多少对国库财政的压力。或者水价提升,则增加千家万户的开支。
考虑到现在全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北粮南调。南方部分粮食缺口,需要北方的粮食运去弥补不足。而粮食实际上折合水。这样,南水北调,也算是南对北的补偿。
生产1公斤粮食,在中国平均需要800公斤水。
瓜果蔬菜的水含量高达90%。
1公斤小麦平均需要水1-1.2公斤。
种稻缺水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。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%,农业生产最受干旱缺水的困扰,而占农业用水65%以上的水稻生产更是首当其冲,
玉米,平均每株耗水50-108公斤。
番薯,1公斤干物质耗水300-500公斤。
联合国统计,制造一个汉堡所需的水是生产一个马铃薯或西红柿用水的80倍之高。
1992年前后,长江以北与长江以南在中国粮食生产比重上倒了个。大概就是老邓南下讲话后,南方动手快,一些土地变成工商用地,长江以南的粮食生产大约下降了半个百分点。南方原来种出51%以上的,掉到50%出头。这导致了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南粮北运,变成了北粮南运。我90年代对此有过一个研究。
从这个角度看东线和中线的南水北调,我有了点认识上的改变。
长江以南的人要吃粮,送点水到华北,也算理所应当。因为当水隐含在粮食里往南方调运的时候,前几个月向北方输出的水,就算回来了。长江和长江以南地区的人给北方的人送了点水,帮他们有水能种粮食;他们则能反过来拿粮食来帮南边的人多吃一口两口饭。整个国家的两大地区,在这盘大棋局里,利益相对能扯得平一点。
但是从长远看,节水农业,以及城市生活和工商业节水,是根本大计。调水只是权宜之计。不认清这个情况,南水来了还是胡乱糟蹋,两条长江估计都不够。
2014/8/3
评论